星图·23位两弹一星元勋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其中,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两弹一星年代中国在导弹、人造卫星、遥感与制控等方面的成就,也为以后中国航天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中央先决定以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原子弹,后来又决定自力更生为主研制导弹和自行研制人造卫星,统称“两弹一星” 。
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同志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们分别是:
中国“氢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光学科学家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朱光亚;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任新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吴自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系统工程专家陈芳允;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自动控制学家、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杨嘉墀;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
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和火箭专家屠守锷;
中国科学院院士、导弹与火箭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彭桓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赵九章;
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姚桐斌;
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钱骥;
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永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星图》。重点介绍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主要成就、人物故事、以及对人物的评价,敬请关注!
撰 稿:蒋 婷
编 辑:潘刚坚梅朵
审 核:罗 云
监 制:喇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