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动态 > 班次动态

星图.“两弹元勋”周光召

来源:综合部 发布时间:2023-11-10 16:19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1年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学习;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至1960年担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1961年至1964年担任核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核武器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所所长;197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7年至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1996年至2006年担任第五、六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96年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1958年周光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

微信图片_20231226162620.jpg

20世纪50年代,周光召提出“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在国际上第一次引入相对论螺旋散射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20世纪60年代初转到核武器的理论研究,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和中国战略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定型以及此后核武器的预研与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都做出了重要工作,并因此于1982年和彭桓武、邓稼先等8人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0年,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最后一批专家。1961年时年32岁的周光召刚从苏联回国,立马被调到了二机部,他仔细检查了原子弹方程式计算的九次计算结果,认为计算并没有问题,便开始着手推翻苏联数据的可靠性。经过连续多日的仔细研究,最后他用“最大功”原理反证了苏联数据有误,该原理证明了爆炸后不可能达到这样大的压力。这样,周光召以一己之力结束了这一年的争论,扫清了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这也是他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突破做出的重要贡献,1962年底,周光召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5日,中国原子弹试爆前夜,一份急电从基地罗布泊发到北京,电文称突然发现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于是,周光召所在的理论小组连夜组织运算,彻夜不眠,直至第二天上午,他将一份计算报告呈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经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当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光召参与并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研究工作。1976年以后,他组织领导了对相互作用统一、 CP破坏、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理论研究工作。严格证明了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并简明地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微信图片_20231226162627.jpg

周光召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周光召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科普中国评)

周光召是一位顶尖的物理学家,他的视野宽阔、影响力深远,并且能够快速洞悉新思想。从我(杨振宁)的个人角度看,周光召是一个完美的儒家思想践行者,而不像美国、西欧和俄罗斯的许多物理学家那样咄咄逼人。(杨振宁为《我们认识的光召同志:周光召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论集》写的序言)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周光召院士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著。周光召院士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科学精神与“学术平等、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成就、爱国情怀、光辉人格将彪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史册。(周光召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白春礼贺信中评)

微信图片_20231226162632.jpg

撰  稿:蒋    婷

编  辑:蒋    婷

审  核:罗   云

监  制:喇海青


地址: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原子西路22号      培训预约(联络部):0970-8642767      邮编:810299

Copyright© 版权所有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青ICP备2023000031号      青公网安备6322004300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