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动态 > 班次动态

寻根两弹历史 传承两弹精神|重访青海221基地

来源:学员部 发布时间:2024-04-29 15:13

 金银滩,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所在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在这里诞生,这里被称为中国“原子城”。半个多世纪前,一批批科研人员、技术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从五湖四海奔赴至此,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

  8月,是金银滩草原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这里绿草茵茵,白云低垂,羊群仰晖,毡房点点。曾经绝密的军事禁地,如今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

  按照院党委庆祝建院65周年活动安排,10日至13日,由院属二十多个单位的28名职工组成的寻根致敬小分队踏上了这片土地,去追寻核武器事业开创者们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筑起的精神之魂。

  在10日上午的活动启动仪式上,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邱勇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物院人既要勇毅前行、砥砺奋进,不断开创核武器事业发展新局面,也要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传承宝贵精神财富,厚植两弹文化基因。希望全体学员珍惜这次机会,认真、用心地去了解历史,感受那段峥嵘岁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汲取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隐姓埋名 共赴神秘禁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使之转化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宣讲团作了精品课程——《“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的宣讲报告。报告共有人间正道是沧桑、愿得此生长报国、许身国威壮山河、苟利国家生死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五个篇章,生动讲述了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艰辛历史,报告中既有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战略科学家耳熟能详的感人事迹,也有“草原四姐妹”等广大普通科研人员不为人知的轶闻往事,还讲述了金银滩牧民为了祖国事业而毅然搬迁的伟大牺牲,每一位学员都被深深打动。

  余元东老人是一所退休职工,虽已到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在寻根致敬小分队即将前往221之际,主动向大家讲述了他与221的不解情缘。“当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老人回忆道,“初到青海草原,吃的是青稞糊糊,二、三十人挤住在菜窖中。当时的路是泥路,我们洗完澡路上灰一扬,又是一身土。谈不上苦,到那里去,组织上叫我们干啥就干啥。”

  金银滩的故事,是跟着将军去草原的铮铮誓言,是在地窝子、干打垒、向阳沟里的甘之如饴,是一个个消失在信箱里的亲人、朋友和同学,是回荡在车间和工号里的青春无悔。正是无数“221”人用汗水和智慧的浇灌,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曾经的奋斗拼搏,曾经的孜孜追求,为中华民族铸就了挺直脊梁的历史丰碑。


  以身许国 共筑强国梦


  在一分厂、六分厂、四厂区和七分厂旧址,随着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老师的娓娓道来,揭开了一段又一段尘封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或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或惊心动魄、山河震动,或平静如水、感人至深。站在先辈们奋斗过的草原上,吹着先辈们吹过的风,来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伴随,仿佛那一个个姓名、一个个身影就浮现在眼前,诉说着那一段段峥嵘往事。

  十所科研人员小王说:“老一辈221人曾说,他们只是金银滩上的一棵草,青海湖里的一滴水。为了国家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筑起国防之盾,民族之魂。作为新时代中物院人,更应该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空旷的草原上,长满锈迹的铁轨旁,伫立着一个小小站台,——上星站。“列车从这里开往西宁,到达兰州,上兰新铁路,进入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奔驰。”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的老师讲到,“当时,这趟列车上的押运人员百里挑一,他们的政治素养及身体素质都经过了严格认真的考核。为了确保安全,这趟列车烧的煤,都是用筛子一点一点筛出来的。”当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就是从这里装车,运往试验场。

  站台前,全体学员进行了保密宣誓,誓言铮铮,回荡在悠长的铁轨上。

“走过的每一条路、每一个角落,都让我深受鼓舞。”科学城春蕾学校校长伏凯从东北师范大学到中物院刚满半年时间,他表示,“作为中物院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中物院的历史,传承两弹精神,培育好科技之苗、人才之苗。”

三所职工小张,从事炸药相关研究工作。走过先辈曾走过的路,触摸着墙上的斑驳印记,他想起曾奋战221,如今已91岁高龄刘金汉老人说过的话。

“原子弹的炸药部分,一是浇铸,二是用压机压。我们是浇铸车间,就用很高很大的桶,加夹层,通上蒸汽,把炸药化了。炸药化了以后,根据你需要的形状、成分来浇铸。设备落后,我们就用很长的木棍在炸药桶里手工搅拌。”“搞炸药的人,没有感到炸药危险的。你要感到害怕,那怎么干活啊!那是我们的工作,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离开。”

如今踏上这片先辈曾奋斗的地方,小张有了更深的感悟。“寻根,就是要不忘来时路,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所寻之根,是每一个为之奉献、以身许国的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是每个个体所形成的整体的历史记忆,也是我们祖国伟大征程最闪耀的瞬间。我们所寻之根,也是一种伟大精神的传承,要把这种伟大的精神学习好,传承好,接好先辈传下来的接力棒。”

1939年,西部音乐家王洛宾在金银滩采风时,被牧羊姑娘卓玛打动,根据她哼唱的曲调写下了传世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隐秘在金银滩深处的221,改变了许多人和事。金银滩草原,这个让221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是余元东老人和妻子相识、相知、相恋的地方。余元东夫妻俩的人生历程,以及千千万万221人的奋斗历程,就是与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历程。

在一分厂、六分厂、四厂区和七分厂旧址,随着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老师的娓娓道来,揭开了一段又一段尘封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或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或惊心动魄、山河震动,或平静如水、感人至深。站在先辈们奋斗过的草原上,吹着先辈们吹过的风,来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伴随,仿佛那一个个姓名、一个个身影就浮现在眼前,诉说着那一段段峥嵘往事。

化剑为犁 共筑和平 1995年5月,新华社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曾经的神秘禁区,成为青海省海北州州府新址——西海镇,并逐渐向世人开放。在地图上一度消失的金银滩,伴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迎来四海宾客。 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前,学员们敬献哈达,瞻仰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纪念碑顶部圆球下方,镌刻着展翅飞翔的和平鸽,纪念碑背面刻有600字碑文。当时进行过一次碑文的撰写大赛,老221厂的每个人都可以将你心中的碑文写下来。最终选定了这一篇碑文,刻在了纪念碑背面。”专职教师马晶介绍道。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为打破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全体学员齐声朗读碑文,一段波澜壮阔、激情满怀的历史岁月跃然眼前;一种精神,穿越历史,闪耀未来。

在原子城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场景再现、老旧物品等方式,配上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学员们对“两弹突破”历史、221厂的前世今生有了更为直观和系统的了解。

在缅怀厅,学员们向为开拓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先驱们默哀并敬献鲜花。

  13日上午,寻根致敬小分队对这次活动进行交流总结。学员们踊跃发言,谈认识、谈体会,与大家分享几天来的所思所想所悟,原计划2个小时的交流会持续了3个小时。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寻根致敬行动意义重大、收获满满,是自己人生道路上一次特殊的、难忘的经历。

  一所青年职工小刘说:“这次来221基地深受教育,邓稼先、郭永怀等大科学家和广大普通科研人员将自己的追求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人生就变得很有意义。我们也要将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到完成国家使命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忘来时路,建功新时代,未来我们会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科学城一中校长邓友山说,“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接下来要让学校的老师们更多地了解221的历史,感悟两弹精神,才能更好的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中物院人的下一代。”

  科保中心青年职工钱璐激动地说:“这次寻根致敬行动编织起了一张大网,把过去和现在连结起来。我感觉到和老一辈中物院人同频共振,感受到他们当年的情怀,感受到他们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我们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院机关党委书记、院工会主席何世达谈到,“两弹一星”精神一定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才能有价值。传承精神最好的方式就是践行精神,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历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军百年目标,中物院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全体学员大力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实际行动,投入到院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去,在新征程上再立新功。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物院成立65周年。为教育引导全院职工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传承文化,砥砺奋进,结合我院实际,院党委部署开展“不忘来时路 建功新时代”两弹精神寻根致敬行动,组织党员职工代表到北京17号工地、青海221基地、梓潼两弹城等中国核武器事业创建地、“两弹一星”精神发源地开展党性教育和院史院情教育,切实加强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大力营造干事创业、团结奋斗的浓厚氛围,为加快推进新时代中物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本期活动是继6月份赴北京17号工地后,寻根致敬行动的第二期,年内院党委将继续组织开展赴221基地和梓潼两弹城的寻根致敬行动。

地址: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原子西路22号      培训预约(联络部):0970-8642767      邮编:810299

Copyright© 版权所有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青ICP备2023000031号      青公网安备6322004300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