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红又专”的草原工人(一)——访原二二一基地退休人员倪乾贞
2025年7月,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联合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走进苏州,对苏州地区的“老221人”进行集中专访。我们有幸采访了原二二一基地退休人员倪乾贞、倪景明兄弟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和原二二一基地的故事。
(左一为倪乾贞,右一为倪景明)
倪乾贞和妻子高慧珍是221基地第一生产部103车间钳工组和铣工组的技术工人,其弟倪景明是221基地交运处钳工组的工人,倪乾贞和倪景明曾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下属的技校和职业高中里学习过机械加工的专业知识,高慧珍曾在上海劳动局第三技校学习了铣工技术,一家都是“又红又专”的草原工人。
随着221基地的开工建设,1959年5月,倪乾贞从苏州来到青海,先在委培单位西宁器材厂磨炼技术,后在海北州水电队负责水电安装;1960年,倪乾贞正式进入221基地水厂,负责水泵供水的技术工作;1964年进入第一生产部103车间钳工组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此后参加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大会战。倪乾贞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20岁到30岁这一段时间正好在221基地,在这十年中间,从一个20岁小伙子进去,工作、奋斗、酸甜苦辣我都经历过。我一个毛头小伙到草原,与我的妻子相识相爱到结婚生子,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后来我弟弟因为我的缘故,也招工来221,一家人都在青海”。倪乾贞最美好的青春在金银滩,那也是221基地最艰难困苦的一个时期。
(右一为倪乾贞,左一为高慧珍)
1959年6月调来之前,倪乾贞是抚顺474雷管军厂的钳工,和他同一年从天南海北抽调来的技术能手都来自新中国的重点工厂,其中上海、北京、东北地区的居多。那时候被选调来青海工作是很神秘很光荣的事情,技术工人们摩拳擦掌准备用自己练就的一身本领为国家的“保密工作”大干一场。当年在西宁街头,221人很显眼,因为一到高原,就给每个人发了牛毛毡、棉大衣、皮帽子、大头鞋(防寒四大件),穿着和青海本地人很不一样,马上能和当地人区分开来。大家在西宁报到后,暂时安排在西宁机械厂、南川机械厂等当地工厂,手艺一天也不能荒废,技术每天都需要磨练。1960年1月,根据221基地的建设情况,技术工人们陆续前往金银滩。倪乾贞说:“汽车一开到大草原,心就凉了半截,当时帐篷比较多,新华书店是个帐篷,粮食局也是个帐篷,筹建处是中心,保卫科和基建科都在里面,就只有几间土房子,还是很简陋的毛坯房,房顶上面是毛毡;边山一圈是比较大的‘干打垒’房子;筒子楼还在建,看得到筒子楼的雏形。当时别说是看到机器、摸到设备,连生活都很难维持下去”。倪乾贞属于较早一批抵达221基地的技术工人,入住“干打垒”后,在“大通铺”放上防寒“四大件”之一的毛毡,再铺上褥子就是一张床,晚上睡觉时,裹着棉衣、戴着棉帽,从屋顶的缝隙中还能看到星星和月亮,早上起来,棉鞋冻在地上,被子粘在墙上,拔也拔不下来。随着集结草原的队伍不断壮大,大家又开始自己动手挖“地窝子”、盖“干打垒”土房,没有水就到河沟里面去挖冰,没有电就上山砍柴烧火。有人打土坯、有人打红柳编顶棚,最讲究的装修不过是用报纸糊上了顶棚和围墙,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心情愉快的参加221基地的建设,甚至还苦中作乐的定期召开“草原舞会”。周末的时候,大家会找一片开阔的地方,跳舞、唱歌、说相声,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党中央对221基地很关心,调来了一批黄豆,青海省还给了一批牛羊,221基地的领导又组织了农副业队,狩猎打鱼,种植青稞、土豆,大家终于在草原上站稳了脚跟,迎来了国家经济形势好转。1962年,各路施工队伍陆续开赴风雪高原,百里草原出现巍巍壮观的抢建场面。
1963年,221基地的水厂基本建成,水塔、水池子、各个管道陆续畅通。倪乾贞先分配到水厂负责水泵供水的具体工作,但倪乾贞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钳工,闲暇之余到新华书店买机械加工方面的书籍自学,将两个长凳拼在一起画图练习,经常站在车间窗外看看机床,一见到机床就觉得亲切,盼着去车间上班。1964年3月,因政治可靠、善于学习、操作技能过硬,倪乾贞受到组织和同事们的信任,调至第一生产部103车间三工段钳工组做钳工,从此开始参与原子弹重要部件的加工生产任务。倪乾贞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干自己喜欢且能胜任的工作,涨不涨工资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愿意钻研、愿意为喜欢干的工作加班加点,只要任务可以完成好心里就真的很高兴。对于加工原子弹重要部件的细节,倪乾贞记忆犹新:“从1964年的3月开始,到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我们103车间钳工组也出了一份力。我做的是曲线板靠模,是用来加工瓦片的,靠模的内球面非常重要,内球面不是正圆形、也不是抛物线,是邓稼先他们理论部计算出来的不规则的内球面,上面还有孔,每一个坐标都有很精确的尺寸要求。比如,一根头发丝大概70个微米,我的加工公差不能超过3微米,比一个头发丝还要细,精度要求非常高。我爱人在103铣工组,她是铣角钩的,角钩是用来连接五方体瓦片和六方体瓦片的零部件,原子弹的内球面需要很多瓦片,瓦片不像屋顶上盖着的瓦片,更像个碟子,碟子原本是圆的,切成五方体和六方体,然后用角钩固定。我们工种与工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是钳工,她是铣工,她做了角钩,上面有钩丝、套扣,用螺纹连起来又是我们钳工的事,我们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当时加工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特殊的部件用来干什么”。
倪乾贞一边讲述一边精准的画图,甚至能手画出简易的原子弹内球组合件模型,几十年过去了,坐标尺寸、精度系数、机械原理等依旧牢牢的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这种毕生学习练就的加工本领,正是“大国工匠”专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