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221厂故事

“又红又专”的草原工人(二)——访原二二一基地退休人员倪景明

来源:其它 发布时间:2025-07-23 18:17

倪乾贞的弟弟倪景明受到哥嫂的影响,于1963年8月在二二一基地四分厂参加工作,通过“传帮带”的学习和技校学习班的专业培训,在1965年成为八厂(交运处)的一名钳工,当时他们班组主要的生产任务是改装核试验场使用的各种工程车。当年车间里青年技术工人的学习风气很好,大家自觉提前上班,主动打扫卫生、烧开水、给师傅冲茶,苦练基本功,在练习“敲手锤”技术时,每个“青工”开始都会敲破左手,但没有人喊疼叫苦,戴上手套继续练。“三个月榔头,三年锉”,要练好锉刀难度更大,倪景明曾制作过很多方榔头、角尺等小工具,一方面是为了弥补钳工工具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练锉刀基本功。


图片

                          

(左一为倪景明,右一为倪乾贞)

倪景明骄傲的说:“钳工号称万能工,是各工种中最难学好的,应掌握看图、划线、计算、剔槽、配键、锯割、钻孔(磨钻头)、攻丝、套丝、研磨、刮削等技能。学习不怕慢,只怕停,每天都要争取学一点新知识”。倪景明是在二二一基地成长起来的青年技术工人,除了向身边高超技艺的老钳工学习本领,还接触过钣金工、电焊工、汽焊工、冲压工等工种,倪景明特别感谢老师傅们对自己的偏爱,那时候师傅喜爱徒弟的表现方式,就是每次安排生产任务的时候尽量让自己的徒弟多干一点,让徒弟每天都有更多的机会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图片


1967年下半年,倪景明所在的八厂(交运处)技术科成立“技术革新小组”,第一项技术革新任务是修复二二一基地建厂以来被冻裂的全部报废汽车缸体。倪景明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查找用环氧树脂修补汽缸体的各种配方,还曾到西宁汽配修理厂去取经。回车间在车床上车生铁粉,用化验室内的铝粉也试做填料,用乙二氨与间苯二氨做固化剂,用二丁脂做增凝剂配制胶水,用报废的暖气片砸裂后做试样。在开裂缝二头钻孔、攻丝、植钉防止裂缝进一步开裂,再在缝上开“V”型槽,粘补后再加水、加压试验,获得成功后,再将报废的汽缸体进行修补,请汽车修理工装在汽车上试用,成功后就将大废料堆里冻裂汽缸体全部修复好;汽缸体修复任务完成后倪景明班组又到西宁修车厂参观学习修车机械化项目,回厂后小组成员先后制作完成了“手摇汽缸吊车”、“汽动升车台”、“拆装汽门专用工具”等项目,后来交运处凡是无人敢接的生产任务,都交“技术革新”小组来完成。技术革新小组也曾创造性的经过剪板、冲压、修整、抛光、电镀、上色、上漆、烘干、配制别针等工序制作了上百只毛主席像章,因毛主席讲“我要飞机,不要纪念章”,才没有考虑批量生产。


图片

      “工匠精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创新,在二二一基地不仅科研人员勇攀高峰,每一位技术工人也在追求卓越和创新,又红又专的“草原工人”是国防建设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图片


       “少年求知如饥渴,节衣缩食购书狂。二二一里良师多,培育人才惠国防。专家高工大工匠,科技成果达四方。今朝捐书原子城,两弹精神用芬芳”。这是倪景明送给“青海老家”人的一首小诗,正如诗中写到的那样,他在二二一基地学习到了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们班组完成几十项技术革新任务,甚至在退休之后,倪景明也一直坚持着他的自主发明,设计申报了高楼逃生器、老年便利车等十六项专利产品。最难能可贵的是,倪景明将自己多项发明的设计图纸和当年在二二一基地购置的专业书籍等共计251件实物无偿捐赠给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以此来勉励我们继续保护利用二二一基地旧址,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

地址: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原子西路22号      培训预约(联络部):0970-8642767      邮编:810299

Copyright© 版权所有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青ICP备2023000031号      青公网安备6322004300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