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金银滩草原的500个日日夜夜 (一)进驻基地的第一课:保密教育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在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蜿蜒这一条条钢铁巨龙,这些铁路凝聚这原铁道兵第十师的血汗与忠诚,他们以钢钎作笔,以汗水为墨,在这里书写下了最壮丽的诗篇。近日,我办工作人员到山西晋中,对原铁道兵第十师15位退役老兵进行了集中走访慰问,期间石俊美老人讲述了他在221基地的500个日日夜夜。
铁十师部分官兵在湟源县合照
石俊美,1942年8月出生,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人,1961年参加工作,曾任太谷晋剧团编剧。1963年3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放映员、新闻干事、《铁道兵》报编辑,1979年12月转业,历任中共晋中地委宣传部科员、科长、副部长、《晋中日报》社长、总编辑,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2002年退休,现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曾发表文学作品95万字,新闻作品15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红色特工(合著)》,散文小说集《红色记忆》和纪实文学新闻作品集《追梦录》等。
据石老回忆:那是52年前的事。当时我在铁道兵10师46团(代号8091部队)服役。记得1963年5月,我们这些新兵训练刚结束,就补充到正在221基地执行修建铁路专用线的8091部队3营。亲自目睹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这个基地出厂,通过我们修的铁路专用线运往新疆罗布泊。
进驻221基地的第一课,是连队指导员王实通和连长潘昭金给全连官兵上的保密教育课。总共宣布了五条保密纪律。
第一条:地名绝对保密。我们所在的地方叫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221基地(二机部221厂)建在这里,对外只能叫青海省矿区,掩护名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从1958年下半年开始,所有公开发行的地图上已经取消了金银滩的地名,报刊杂志上也再没有出现过金银滩的地名。电影《金银滩》拍摄完成刚公映就被禁止了。广播电台停播了王洛宾为金银滩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二条:221基地的建设工程对外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要把在基地看到的一切,永远烂在肚子里。树立“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思想,把一切献给党。保密纪律还明确规定,禁止在个人档案中记载与221厂有关的文字。
第三条:厂区内绝对禁止人员随意走动和打探消息。在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受过严格的保密教育,凡进入基地人员,必须凭特别通行证,接受三道检查站的身份检验。部门之间、单位之间、人员之间都不得打探彼此的工作情况。就是上班、上工地,不同工程的人走不同的路线,不得进入别的厂区。每个厂房、每个部门都有卫兵把守,没有特别通行证休想通过。围绕金银滩,还有大量的武装警察和全副武装的解放军,包括高炮部队,在外围担负保卫任务、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第四条:和家属亲戚通信,要严格通过专门的保密信箱传递。所有人员的来往信件都要经过保密部门严格检查。如果发现在通信中有泄密行为,轻则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重则开除,劳动教育,甚至刑事处罚。所有官兵的信封不准封口,经过检查后通过军邮渠道发出。地址只能写青海省矿区8091部队X分队,不允许探亲的家属进入矿区,只能到达湟源县的家属基地,有关人员只能到家属基地与亲人相聚。
第五条:进入基地的任何官兵都要经过严格政审。我们连的副连长孙浩渊家庭出身是富农,被调离连队,分配到家属基地工作。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严格按照部队的保密制度要求自己,期间虽然很想念自己的家乡亲人,但在国家利益面前我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我在写信时自动过滤敏感信息,聊天时自觉避开工作话题,连做梦都仿佛有个声音在提醒:谨言慎行。这个习惯如影随形,即使退伍回家面对亲友的询问,我也学会了微笑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