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您的位置:首页 > 培训动态 > 学习交流

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与传承

来源:学员部 发布时间:2024-08-16 14:58

 据《山海经·大荒五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极也”。据说山上有皇鸟,山下有条川流不息的河水,由此称为湟水。这条河流发源于青海湖东岸的海晏县包忽图山,由日月山向东流通八个市县,于甘肃达川流入黄河,闻名中原千百年。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把湟水认为中华大地之母亲河——黄河的上游。后来搞清楚湟水非黄河上流,其实是古黄河的遗留河道,便将湟水流经的盆地、峡谷及黄河上游流域地区泛称为河湟。湟水流域,气候温凉,土地肥沃,山川秀美,著名于世。自古以来生活在两岸勤劳勇敢的先民不断繁衍生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河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

 海晏古为西羌地,汉代王莽在这片土地设立西海郡,寓意着四海归一、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宏伟愿景。这一段历史印记,冥冥中预示着这片土地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间来到1958年,党中央作出在金银滩草原研制核武器的重大决定。近10万大军开展“草原大会战”,金银滩草原让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听“两弹一星”的故事,我每次都会落泪,我能做的就是不停地喝水,以补充眼泪所需要的水分。相信很多同学有跟我一样的感受,但一般不会说出去让别人知道。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和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精神高地,海晏手持着红色资源“富矿”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向世人呈现和诉说这一段传奇。

 海晏自然风光秀美,背靠祁连山、坐拥青海湖、环绕金银滩草原,有着最靓丽的生态名片,攀越同宝山,高原蓝宝石熠熠生辉,湖光山色冠绝高原,仿佛是上天赐予人间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诸多自然景观闻名遐迩,令人流连忘返。1939年,王洛宾先生在金银滩草原创作世界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这首歌曲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一片湖,一首歌,草原上有故事,传承里有精神。

 而海晏的魅力,也在于它的多元文化、多元民族。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汉、藏、蒙古等18个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创造出的独特民族文化在这里代代相传,马术、射箭、藏戏、非遗手工技艺、民族服饰、藏族锅庄、蒙古族颂词、达玉婚俗等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引人入胜。这背后反映出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生不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里开花结果、坚若磐石。

 海晏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是坚韧不拔,是自强不息。这里的人们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高原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种精神气质在海晏县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海北州第一任州长夏茸尕布是海晏的骄傲。1958年党中央一声令下,它带领金银滩牧民10天之内完成了史诗般的搬迁,为两弹研制作出了贡献。时代楷模、牧民省长尕布龙是海晏的自豪。他一身蓝布衫,工人形象;两腿烂泥巴,农民本色,用实际行动诠释赤子情怀。“暖语亲民政若和风拂西海,冰心律己人怀高格仰昆仑”至今萦绕在我的耳旁。如今世界首位藏族奥运冠军切阳什姐、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牧民作家索南才让等一批新时代海晏人正追寻前人脚步奋勇前行。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在这里非常感谢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一个星期的周密安排,这是一次精神会餐。而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还远不止这些。由此,我从海晏联想到了青海。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大家也感受到了,青海历史文化灿烂悠久、博大精深,但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我们常常以过去的经验来看待今天的青海,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认为的那样。然而青海历史文化的底蕴远远超出我们想象。我们已然落后于这个时代,只是有所不知而已。只有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才知道它的厚重。当我们短暂离开这片神奇的土地回到西宁,再去面对青海的历史、青海的文化、青海的精神时,由衷地期望,我们不因自身知识的缺陷而误解它,不因自身眼界的局限而忽视它,不因自身年龄的渐长而不去追寻它。

 我们都是河湟儿女,河湟是一种情怀、一种信仰,被河湟滋润过的儿女,也许只有漂泊万里之后才会明白山宗水源这四个字背后的隆隆巨响和挺拔高度。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地还是原来的地,但历史从来不会停滞。经历几千年历史沧桑和翻天覆地的河湟源头、河清海晏,恰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是新时代的221人,正如在草原上绽放的马兰花。传承这份精神基因重任在肩。愿马兰花默默绽放荒野、静静岁月流传。


作者系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学员  徐隆兴


地址: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原子西路22号      培训预约(联络部):0970-8642767      邮编:810299

Copyright© 版权所有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      青ICP备2023000031号      青公网安备63220043002-23001